1 芹菜斑枯病
芹菜斑枯病又称晚疫病、叶枯病,俗称火龙,是芹菜的一种主要病害,各地均有分布。引起生长期落叶和贮藏期腐烂,损失很大,是制约芹菜优质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1.1 症状
主要危害叶片,根据病斑大小可分为大斑型和小斑型;东北地区以小斑型为主。叶上病斑圆形,初为淡绿色油浸状斑,后变为淡褐色或褐色,边缘明显,病斑上散生少数小黑点,即为分生孢子器。危害严重时,全株叶片变为褐色干枯状。茎及叶柄受害,病斑均呈长圆形,稍凹陷,中央密生黑色小粒点。叶柄或茎部上的病斑为褐色,长圆形稍凹陷,中部散生黑色小点。
1.2 发病原因
病原为芹菜壳针孢菌。病原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越冬,也可在病残体上越冬,田间可通过风雨、牲畜及农具传播;带菌种子可作远距离传播。
在适宜温湿度下,潜育期约为8天;在20~25℃温度和多雨的情况下,病害发生严重,并能迅速蔓延和流行;白天干燥,夜间有雾,或温度过高过低时,发病重。重茬地、低洼地发病重;浇水多,排水不良,田间积水,种植过密,土地贫瘠,生长势差,发病重。
1.3 综合防治
1.3.1 种子消毒:可采用48~50℃温水浸种30分钟,再在冷水中浸20分钟,晾干后播种。
1.3.2 农业防治:重病田与其它蔬菜实行2~3年轮作。施足底肥外,应及时追肥,防止缺肥。防止大水漫灌,雨后应注意排水,保护地栽培要注意降温排湿,白天控温15~20℃,高于20℃要及时放风,夜间控制在10~15℃,缩小日夜温差,减少结露,切忌大水漫灌。发病初期应摘除病叶和底部老叶,收获后清除病残体,并进行深翻。
1.3.3 药剂防治: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,药剂可选用10%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900~1 3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60%琥铜·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64%恶霜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40%硫磺·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,每7~10天1次,连续2~3次。保护地栽培的,每亩可用45%百菌清烟剂200~250克熏治。
2 芹菜灰霉病
灰霉病是保护地栽培芹菜的一种重要病害,病田病株率一般为20%左右,严重时病株率可达50%以上,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。
2.1 症状
芹菜心叶或下部叶片、叶柄或枯黄外叶先发病,发病初期为水渍状,后期病部软化、腐烂或萎蔫,病部长出灰色霉层。
2.2 发病原因
病原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,在田间可通过气流、雨水、露水及农事操作传播。
气温20℃左右,相对湿度持续90%以上,易发病。主要发生在冬春棚室中。连作重茬、土壤带菌率高,浇水时间、水量把握不好,放风时间太早,是引起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。
2.3 综合防治
种植芹菜密度不宜过大。及时摘除病叶、病茎。清除病苗,发现灰霉病苗要及时拔除。晴天上午稍晚放风,当棚温升至33℃时开始放风,当棚温降至20℃时关闭通风口,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。阴天打开通风口换气。浇水宜在上午进行,发病初期应适当节制浇水。发病初期喷洒50%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,或用65%甲硫·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,或50%菌丹可湿性粉剂
1 000倍液,或50%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,或50%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,每7~10天1次,共3~4次;保护地栽培,每亩可用15%腐霉利烟剂200克,或45%百菌清烟剂250克熏治,隔7~8天再熏1次。
3 芹菜细菌性叶斑病
细菌性叶斑病是芹菜的一种重要病害,部分地区发生严重,病田发病株率一般为5%~20%,严重时达到80%。
3.1 症状
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,主要危害芹菜叶片,严重时可危害茎秆。初期在叶片上形成淡褐色、水渍状、不规则形小斑点,以后病斑发展受叶脉限制,逐渐发展呈多角形病斑。后期病斑颜色为深褐色,严重时叶片上数个病斑相连形成大型病斑,导致叶片枯死。有时病斑沿叶脉发展,造成叶片扭曲畸形。
3.2 发病原因
病原在种子或植株病残体上越冬,在田间可通过雨水或灌溉水传播。
田间湿度大,有利于病原的侵染、传播和蔓延。田间发病需借助风雨冲刷,使叶片呈水渍状利于叶片上的病原侵入。棚室或田间湿度大,易发病和蔓延。种植密度大的田块发病重。
3.3 综合防治
用48℃的温水浸泡种子30分钟,捞出晾干后播种。温水浸种对芹菜种子发芽率稍有影响,因此播种量应增加10%~20%。
加强栽培管理,增强植株的抗病性。浇水时做好渠道规划,避免病原从有病田传到无病田。苗期防治是关键,常用药剂有72%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倍液,或新植霉素4 000~5 000倍液,或14%络氨铜水剂400倍液,或每亩用2%春雷霉素500倍液。药剂应交替使用,以免产生抗药性。